•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咨询热线:18980003656
    成都刑事辩护律师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保外就医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

    * 来源 : * 作者 :
    关键词: 犯罪,未遂,中止

         犯罪的中止和未遂是两个概念,它们均属于故意犯罪的形态类型,极易搅浑。

         如何区分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在刑法理论界好像已成定局,而在司法实践中关于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溯及理论上的争议有悖于法治的基本精神。

         犯罪中止,犯罪未遂作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并不具备刑法所划定的某一犯罪构成的客观要件,因而如何准确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对行为入行准确地定性和量刑,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犯罪中止——能达目的而不欲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抛却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犯罪中止具有: 中止的时间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客观性和中止的有效性四个特征: (1)中止的时间性;犯罪中止必需发生在"犯罪过程中”即: 犯罪中止既可以发生在犯罪准备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犯罪还没有形成结局,既不是未遂,也不是既遂。

         犯罪既遂后自动恢复原状的,不成立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后也不可能泛起犯罪中止。

         (2)中止的自动性;即行为人熟悉到客观上可能继续实施犯罪或者可能既遂,但自愿抛却原来的犯罪犯罪意图。

         (3)中止的客观性;(4)中止的有效性。

         犯罪中止,必需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的犯罪结果,否则就不成立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的成立并不要求没有发生任何犯罪结果,而是没有发生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结果。

         我国《刑法》第24条划定: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二,犯罪未遂——欲达目的而不能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因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犯罪未遂的特征: (1)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犯罪行为入进了实行阶段。

         (2)犯罪未得逞。

         通常表现为没有发生犯罪结果,但并不是凡是发生了犯罪结果的都是犯罪已经得逞。

         (3)犯罪未得逞是因为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抑止犯罪意志,抑止犯罪行为和抑止犯罪结果。

         我国《刑法》第23条划定: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三,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一)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相同点1,时空范围有重合之处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均可存在于着手实行行为之后犯罪既遂结果发生之前这一时空范围。

         根据我国刑法第23条关于犯罪未遂的划定,犯罪未遂只能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犯罪中止,固然从我国刑法的划定来讲,既可以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实行阶段和实行后阶段),也可以发生在尚未着手实行犯罪以前(准备阶段),但实践中犯罪中止主要仍是发生在已经着手实行犯罪以后。

         那么,实行阶段和实行后阶段的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在时空范围上则完全重合。

         2,犯行均未至既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客观上均是在故意犯罪的过程中停顿下来而未将犯罪入行到底,对于结果犯来说是均未造成法定的犯罪结果。

         即,无论是犯罪未遂仍是犯罪中止,固然都已经在自己主观犯意支配下(直接故意)开始着手犯罪实行行为,但终极仍是在犯罪既遂之前基于某种原因半途休止,从而未实现着手实行行为时所追求的犯罪目的和意愿。

         3,均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均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须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固然犯罪中止,犯罪未遂均未达到既遂状态或者没有造成法定的犯罪结果,但行为人在其犯罪行为休止下来之前,主观上有明确的犯罪故意,客观上也已经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并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了威胁或初步的损害,从而使其具备了承担刑事责任的主客观基础。

         (二)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异同点1,发生的时间不同。

         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准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

         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需在犯罪过程中抛却犯罪,即在实施犯罪准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抛却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

         2,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

         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因为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的实际结果违反行为人的本意,即欲为而不能为。

         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主动抛却当时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即能为而不为。

         这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根本区别。

         3,行为结果不同。

         犯罪未遂的结果是犯罪未逞,是指行为人没有完成某一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并不即是不发生任何损害结果。

         犯罪中止要求行为人必需彻底地抛却犯罪。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还要求行为人必需有效地防止他已经实施的犯罪行为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

         4,刑事责任不同。

         根据我国刑法的划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对中止犯的处罚轻于未遂犯,其目的是鼓励犯罪分子不要把犯罪行为入行下往,从而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免遭犯罪的侵害。